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温州市体育中心主体建筑有体育馆(5,000个座位)、游泳跳水馆(2,000个座位)和体育场(2万个座位)。附属设施有训练房、设备房和奥林匹克大酒店。体育中心利用自身的优势,抓紧经济建设,挖掘潜力,开拓经营路子,以全民健身为立足点,发展体育中心,扩大相关产业,为培育体育市场作了较大投入,为“以体养体”作了有益的尝试。自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以来,经济收入逐年增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自1996 年来已举办各类大型体育竞赛、文艺演出、产品展销、重要集会数百场,其中影响较大的体育竞赛有全国女子柔道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亚洲柔道锦标赛、全国花样游泳锦标赛、全国跆拳道比赛、全国少年乒乓球赛、“97 超霸杯”足球赛、中日少年足球赛、亚洲拳王争霸赛、浙江省羽毛球赛、中国国际跳水公开暨国际游联跳水大奖赛和亚洲柔道锦标赛、全国田径大奖赛暨浙江省少年田径比赛等等。高规格的赛事,世界各国的运动健将和我国著名运动员的精彩表演大饱了温州观众的眼福。
温州素有“游泳之乡”的称号,游泳文化在温州市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体育中心的管理者审时度势,抓住市场需求,将经营重心移向游泳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游泳馆投入营运以后,游泳馆的收入几乎占了中心年总收入的一半,但1999年的表现并不是很明显,因为当时游泳馆是按国家标准的游泳、跳水比赛来建设的, 其中一个515m深的跳水馆,投资巨大,建成之初,曾成功举办了“99中国国际跳水公开赛暨国际游联跳水大赛”中国站比赛,得到国际游联技术委员会委员罗宾·沃得先生的大力称赞,但平时的利用率却很低。此后,体育中心的领导根据市场情况和场馆的条件,及时改善场馆环境和设施,于2000年体育中心投资42万元,把该跳水池加垫层,改建成110m 深的儿童池,以更大限度地发挥场馆的利用率。为了挖掘市场潜力,积极设立游泳教学基地,常年开办儿童、游泳培训班。另外还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提供师资或资金与周边的幼儿园共同建设“儿童嬉水池”,建立幼儿游泳培训基地,培养潜在的消费市场。考虑到场馆资源的充分利用,坚持四季开放,通过媒体宣传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吸引了大量的游泳爱好者。经过了一年多的消费引导和精心经营,基本实现了淡季保本的良性循环。2000年后,游泳场馆的收入占了中心每年总收入的一半B体育官网,打开了良好的健身市场。
温州市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步伐不同步,缺乏大型会展中心和大型文艺演出场馆。根据温州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体育中心联合,成功举办了多起大型商业集会、展览、展销等活动,大胆引进承办、主办各类文艺演出和体育竞赛相结合的路子,达到“以文养体”、“以场养体”、“以商养体”的目的,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为了满足广大居民的健身需要,开放铺有昂贵草坪的体育场供群众晨练,免费为中小动会、公安和消防部队等单位体能训练提供场地器材等服务。
1996~1999年,场租和房租收入与健身的收入比较,有较明显的差别。分析原因,主要是当时人们的健身意识比较淡薄,场馆的管理者只能“以商养馆”,通过开展系列商业展销、展览、促销活动和一些大型文艺汇演,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收入。2000年开始,新的管理者开始意识到体育中心的根本任务——以体为主,改变经营思路,尽量减少或避免与体育不相关的展销或促销活动,要求租用体育场周围店面的经营者必须以经营体育产品为主,开发体育市场。由于过渡时期的系列问题,导致该年度场租收入比上一年略有下降。但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健身的行列。中心的管理者及时抓住时机,加大健身市场的经营,使得2000年和2001年的健身收入超过了当年的场租收入,真正发挥了体育中心的功能,实现了“以体养体”的良好开端。而2002年的健身收入的略微下降的原因是由于场地的维护和翻修(为省运会和轻博会做准备) ,但当年的健身收入与2001年相比,还是有很大的提高。
浙江温州体育中心建成于1996年。在建成使用之时,体育中心定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这对中心的管理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当时其他城市相同规模的体育中心都是实行差额拨款或全额拨款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为了迎接挑战,温州市体育中心的管理者引入“成本最低化”的企业化管理模式,集中人力与财力,将两馆(体育馆、游泳馆)一场(体育场) 进行统一经营,根据不同时期的活动重点和经营策略,及时调整人力和财力,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从1996 年建成至今,一直保持良好的盈利状态。